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宁夏残联信息2025年第7期

稿件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5-09-01 字体: [][][]

  本期要目

  ★2025年上半年我区残疾人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落实主线要求 强化结对帮扶 推动助残事业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

  ★“组合拳”打开宁夏残疾人手工艺产业发展新局面

  ★“积分制”架起扶残助残与乡风文明实践融合桥

  ★动态5则

  2025年上半年我区残疾人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根据中国残联信息中心《残疾人业务数据报告》(2025年第2期〔总第10期〕),2025年上半年我区残疾人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一是残疾人康复方面。总体服务情况。全国2025年实际有康复需求残疾人660.4万,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康复服务残疾人371.9万,康复完成率56.31%。宁夏2025年实际有康复需求人数89348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康复服务人数76463人,康复完成率85.58%,全国排名第3。辅助器具适配情况。全国2025年实际有辅具需求残疾人132.8万,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辅具服务残疾人67.7万,服务完成率51%。宁夏2025年实际有辅具需求人数20349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辅具服务人数16699人,服务完成率82.06%,全国排名第4。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情况。全国2025年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36.9万人,通过审核36.5万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康复救助残疾儿童35.3万人,康复救助率96.78%。宁夏2025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3141人,通过审核3141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得到康复救助残疾儿童3125人,康复救助率99.49%,全国排名第7。

  二是残疾人就业培训方面。残疾人就业情况。全国2025年新增就业任务数26.3万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增就业25.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97.5%。宁夏2025年新增就业任务数1950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增就业人数315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61.7%,全国排名第1。残疾人培训情况。全国2025年残疾人培训任务数26.7万人,截至6月30日已培训17.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4.1%。宁夏2025年残疾人培训任务数2000人,截至6月30日已培训362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81.4%,全国排名第1。

  三是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数113.4万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累计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128.2万人,任务完成率113.05%。“十四五”期间宁夏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数9777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完成改造数14541人,任务完成率148.73%,全国排名第7。(自治区残联办公室)


  落实主线要求 强化结对帮扶推动助残事业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

  自治区残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目标,制定《自治区残联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四个一”工作机制,从阵地建设、精准服务、文化浸润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助残事业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

  一是建强“三个阵地”,筑牢民生福祉根基。坚持问题导向,自治区残联牵头,联合相关市县残联组建了10个专项工作组,通过3轮全覆盖式调研,全面摸清相关县乡村残疾人工作的基本状况和困难问题,精准制定了帮扶措施。根据相关县乡村枸杞、辣椒、蘑菇、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打造农村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4个,创新“产业+就业+技能提升”模式,促进残疾人增收致富;依托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残疾人之家”4个,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文化体育、上门代办等服务;设立辅助器具循环借用站5个,配备护理床、轮椅、拐杖等辅具共106件,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辅具借用、维修等服务。残疾人服务“三个阵地”建立以来,累计服务残疾人1500余人次,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120余人。在海原县李旺镇杨山村“扶贫车间”,安置4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月均增收2000元左右,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实施精准关爱服务。将结对帮扶作为重要抓手,组织64名党员干部与108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围绕残疾人日常生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实际需求,系统梳理出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康复服务、教育、文化、无障碍改造等6大类216项具体问题清单,通过“一户一策”个性化服务,已解决残疾人家庭急难愁盼问题150个,有效纾解了残疾人家庭实际困难,让残疾人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截至6月底,新办残疾人证10人、发放“阳光助残共富计划”补贴45人、托养照护服务31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37人、0—6岁残疾儿童康复7人、发放各类慰问物资12万元,确保困难残疾人家庭第一时间享受各项惠残政策。

  三是强化思想引导,持续开展文化浸润。坚持“融”的导向,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文化浸润矩阵,在“点”上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在“线”上串联城乡不同文化资源、在“面”上扩大活动覆盖范围,以精准服务助力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在相关县乡村开展“融合共享,携手同行”残疾人文化周活动15场次,组织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读一本书、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参观一次馆、游一次园、看一次电影)活动5场,累计服务近600人次,丰富了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在多元体验中拓宽生活视野、重塑自我价值。着力培育打造海原县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精心编排《映山红》《祝福祖国》等经典舞曲,累计举办演出11场,服务残疾人1200人次。在西吉县沙沟乡沙沟村,邀请律师为残疾人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帮助残疾人尊法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组织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残疾人赴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残疾人重温革命先辈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激发爱国情怀。(自治区残联组联部)


  “组合拳”打开宁夏残疾人手工艺产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宁夏残联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业发展,创新实施“调研先行、品牌引领、技能筑基、精品示范、渠道拓展、联盟聚力”六大举措,形成协同发力的“组合拳”,促进了残疾人全面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一是调研先行,精准扬长补短。为切实掌握全区残疾人手工艺产业发展实情,宁夏残联深入全区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一线开展“蹲点式”调研,摸清了全区共有36个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业基地、5家残疾人“美丽工坊”、60名非遗传承人及2500名从事手工制作的匠人的生产经营现状,完成了《全区残疾人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调研报告,全面摸清产业现状、潜在优势、短板不足、人才分布及市场需求等核心信息,拟定了《宁夏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业扶持办法(草案)》,为后续各项振兴举措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支撑。

  二是品牌引领,强化市场竞争。为破解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宁夏残联着力打造了具有浓郁宁夏地域特色和鲜明残疾人文化特质的手工艺文创产品品牌——“不尤手作”,建立了规范评审机制,已精选区内38个品类残疾人优秀手工艺品纳入“不尤手作”旗下重点推介、统一促销,在国内外展销活动中屡获殊荣,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更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附加值,成为宁夏残疾人手工艺作品进军国内外市场的“拳头品牌”。

  三是技能筑基,增强创收核心。宁夏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品的技艺培训与创新,通过科学研判消费潮流和市场导向,实施全区千名手工艺师培养行动,建立“县级引入门,市级培骨干,区级育精英”的梯次提升培训机制,注重创意设计和市场营销技能提升,针对性地开展非遗文创、手工技艺和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残疾人手工艺从业者8700余人次,残疾人的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水平、制作工艺精度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是精品示范,带动精技提质。为激发残疾人的创作热情,提升社会对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品价值的认可度,同时为市场推广筛选优质产品、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提升,宁夏残联积极组织各类展览、竞赛、品评等活动,发掘、展示和推广了一大批残疾人创作的优秀手工艺文创艺术精品,经专家严格品评精选出优秀作品纳入全区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作品精品库,优先对外推介展销,有效带动全区残疾人手工艺从业者在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

  五是拓展渠道,促进变现增收。宁夏残联以让残疾人“作品变商品、手艺变收益”为目标,组织残疾人手工艺作品积极参加文博会、联合国“美丽工坊”残疾女性主题展览等国内外展销活动,主动融入文化旅游、商务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商业展销活动,与区内外文化、服装产业实体开展合作,搭建电商销售渠道、开设“不尤”文创专卖店,推动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作品进商超、进社区、进展会,进电商平台,促成既“吸睛”又“吸金”的热门订单。共组织和参加200余场区内外展销及国际展销交流,手工艺品销售额大幅提升。

  六是联盟聚力,加强资源整合。为有效扭转因残疾人手工艺从业者分散经营导致发展合力缺乏的状况,形成“上下游联动、全区域联合”的发展新态势,宁夏残联实施了“两步走”资源整合计划。组建全区残疾人手工艺行业协会,促进了行业内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经验交流、行业自律,实现集体发声、抱团取暖。组建全区残疾人手工艺联盟,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残疾人个人、专家学者等多方资源,实现残疾人手工艺品创意设计、联系订单、加工制作、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协同互补,提升整体产业效能。(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积分制”架起扶残助残与乡风文明实践融合桥

  近年来,利通区残联聚焦残疾人社会保障与关爱服务短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试点先行探索“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模式,用“小积分”激活社会参与热情,用“小奖品”凝聚助残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残疾人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一是党建引领,试点先行搭起积分平台。利通区残联党支部联合乡镇党委,在积分制基础较好的村(社区)率先试点,先后在金花园社区、上桥镇中华中心村“尚之学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建起扶残助残“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残疾人之家建设、辅助性就业紧密结合。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可积累积分,残疾人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也能获得积分,双方凭积分到“超市”兑换物资,形成“服务—积分—激励—再服务”的良性循环,让“小积分”真正兑换出残疾人生活的“大进步”。

  二是明确标准,物质精神奖励双向发力。利通区制定《积分管理办法》,将积分分为个人与团体两类,个人积分细分为激励币、奋斗币等6种,涵盖日常帮扶、融合活动、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超市里,牙刷、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整齐排列,均以“实用、实惠”为原则供积分兑换。除物质奖励外,每月、每季度评选的“服务之星”还会获得精神表彰,在公示栏“亮名亮相”。这种“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助残队伍,仅试点以来,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80余场次,76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兑换各类物品5800余件。

  三是资源再生,就业增收实现良性循环。利通区创新推出再生资源回收积分项目,在机关单位设置回收点,定期收集废旧书报、旧衣物等,经分拣称重后折算积分。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积极参与,累计回收再生资源13万公斤以上,兑换积分4万余分。“积分超市”为17名肢体、智力、精神类残疾人创设了就业岗位,负责物资收集、分拣、整理、积分登记等工作。利通区依托尚之学残疾人之家这个平台,不断拓展“积分制”服务品牌效应,不仅开展康复、日间照料、心理疏导、文体娱乐、法律维权等工作,解决残疾人康复、文化体育、社会融入需求问题,成立了自强笔组装部、办公用品包装部、家政服务部、再生资源回收部及积分兑换部等辅助性就业小组,根据残疾人特点及就业适宜性吸纳更多残疾人加入,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难题,增加了家庭收入。每季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四项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术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和竞赛,提高了入职就业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安全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自治区残联组联部、利通区残联)


  【动 态】

  ★近日,自治区残联在固原市举办“预防疾病致残 共享健康生活”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相关部门负责人、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工作者、志愿者等400多人参加。

  ★近日,自治区残联举办全区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邀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4位手语翻译领域专家授课,来自全区残联系统的31名零基础残疾人工作者参加。

  ★近日,宁夏广播电视台与金凤区残联联合举办2025年度金凤区残疾人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班,40多余名残疾人学员接受“直播+电商+新媒体”职业培训。

  ★今年以来,永宁县残联与6个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基层康复站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已为790名残疾人提供中医理疗、康复训练等家医签约康复服务,为85名失能重度残疾人“量身定制”康复服务。

  ★红寺堡区残联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应用,2024年8月份以来累计办理各项残疾人证事项1051件,高效办成一件事367件,“跨省通办”102件,群众满意率100%。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   电话:0951-5668813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